发布日期:2025-10-19 20:32 浏览次数: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公安部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加强剧本娱乐经营场所管理的通知》,将线下剧本杀和密室逃脱作为剧本娱乐经营场所新业态统一纳入监管。通知中提到,剧本娱乐经营场所不得在非假期向未成年人开放;剧本脚本应设置适龄提示;设置的场景不适宜未成年人的,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
剧本杀、密室逃脱是新兴的娱乐形式。它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育有什么影响?家长又应如何认识和看待它存在的意义?
貌似成年版的“过家家”
三五好友、密闭空间、角色扮演、实景沉浸……近年来,以剧本杀、密室逃脱为代表的剧本娱乐经营活动在年轻群体中颇有市场。《2021实体剧本杀消费洞察报告》显示,在剧本杀消费用户中,学生群体占比约三成。
年长的人对剧本杀可能不太熟悉,但在一些年轻人尤其是学生当中,这种游戏方式很风靡。具体来说,就是几个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在专门的场馆选择一个剧本,阅读之后选择扮演不同的角色,根据剧本提供的悬疑情节一起讨论交流、演绎推理,一步步用行动检验或修正最初做的推断,最后找出“真凶”。这样一看,是不是有点熟悉?很像成年版的“过家家”游戏,只不过情节更加曲折、烧脑。
在剧本杀中,商家会从服装、道具、布景、机关等方面做出相应准备,让玩家身临其境,提升代入感。玩家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扮演不同角色,体验别样人生,释放情绪。原本内向的人,在游戏中可以扮演外向的角色;原本顺从的人,可以扮演一个发号施令的主宰者。正因如此,不少人玩过剧本杀之后才会感觉特别减压,特别满足。
靠刺激搏出位有风险
但是,随着剧本杀的风靡,剧本的质量也变得良莠不齐,涉嫌暴力、色情、恐怖、灵异等情节的内容开始冒头,似乎不出格就不足以表现震撼力。日前有新闻报道,长沙一位22岁的女生在玩剧本杀时,被吓得全身无力,头晕气促,送医诊断为脑出血。虽然据说患者原本就存在脑血管畸形,但剧本杀作为诱因,仍然难辞其咎。除了这样极端的情况,其他因玩剧本杀而出现负面情绪的事件也不少。曾有家长说,上初中的女儿给同学庆生时玩剧本杀,晚上回家后吓得睡不着觉,不知道在游戏中经历了什么。
需要提醒的是,一些过于刺激的剧本杀游戏,真的不适合青少年。我们从心理上来分析,主要是在认知、情绪和行为3个方面可能带来不良影响。
1.认知方面
青少年的可塑性强,在三观还没有稳固确立的情形下,特别容易受到所扮演角色的影响,以致不能及时切换角色而过度认同游戏角色,并延伸角色到生活中去。比如,剧本中的角色需要撒谎、欺骗、隐瞒,如果青少年喜欢这样的角色并沉溺其中,则会模糊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边界,不自觉地将这样的角色意识带到正常生活中。这就像是看了一部恐怖题材的电影之后,人会不自觉地感到害怕一样。而剧本杀为了追求效果,其角色剧本往往会突出人性阴暗隐晦的一面,这些原本隐藏的意识如果被过多暴露和强调,也会影响青少年性格倾向的健康稳定发展,在之后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出现问题。
2.情绪方面
有些剧本的尺度较大,比如为了渲染恐怖效果,在游戏场景中布置灵堂,放置棺木。一些青少年亲眼目睹这些场景,内心会受到极大的冲击。有的人吓得整晚睡不着觉或不敢独自睡,即便睡着也会做噩梦,甚至不敢走夜路。要知道,青少年的情绪调节能力和承受能力均不及成年人,如果过早过重地遭受焦虑、恐惧的情绪冲击,心理调节能力又不够好的话,可能会留下一定程度的心理阴影或是心理创伤,甚至可能诱发心理疾病,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境或情绪刺激,更容易调动这些不良情绪体验。事实上,有的成年玩家玩游戏之后也不敢半夜上厕所,不敢照镜子,甚至不敢坐飞机。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青少年。
3.行为方面
那么,剧本杀为何能快速聚集一群追随者呢?
有的人喜欢剧本曲折动人的情节,玩过之后欲罢不能。有人说,自己朋友不多,平时也不善交际,剧本吸引自己是一个方面,更主要的是喜欢这种快餐式的社交,几个陌生人在一起玩游戏,没有利益冲突,又不用顾忌什么,有时遇到对脾气的人还可以交朋友。还有的人喜欢跟大家一起探索尝试,感受最后抓到“真凶”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在学习中是不容易快速获得的。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
(点击QQ号复制,添加好友)